商朝故事第四十五章
商朝故事第四十五章, 清明过后,几乎绝望的汤,终于等来了傅聪的回归,只是见到傅聪那一刻,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。当初那个白净,微胖的傅聪不见了,站在自己面前的傅聪又黑又瘦。一阵大风吹来,傅聪就会被刮走似的。面对这样一张脱相的面孔,任何赞美的语言都是苍白的。当汤亲手扶起傅聪的时候,眼睛湿润了。
“付爱卿,坐下慢慢说。”汤搀扶着傅聪,伊尹递过软垫,汤就让傅聪坐在自己身边,不错眼珠地看着傅聪,因为他不知道,千里路程,这样一个身体是如何走回来的。
“大王,不要心疼臣,这一切是臣应该做的。”傅聪强颜做笑地说,只是那笑看起来诡异,让人感觉心痛。
“不要着急,我们有时间,慢慢说。”汤不忍逼迫傅聪说话,心理又想知道,南方到底发生了什么。
傅聪看见汤如此地关心自己,激动的情绪缓缓地稳定下来,开始慢慢地叙述:武夷山下原来就有很多部落,原始社会后期,人口开始急剧增长,和中原有了接触,但是真正得到发展是在禹建立奴隶社会之后,因为当地并没有归于王化,处在部落纷争的时代。启做了大王之后,因为不断地开疆扩土,触角终于伸向了陌生的土地。当地的部落之间为了地盘,人口,虽然在不停地征战,但是他们落后的武器装备,落后的战术,哪里是启的对手,因此,当启亲自率领大军来征讨的时候,套用一句话就是,秋风扫落叶,很快,启平定了当地的战乱,让各个部族归于麾下,最后,启把众多的部落合并成为七个部落,叫做赤橙黄绿青蓝紫部落,任命部落首领为诸侯,年年像朝廷进贡,当时,在武夷山南面,还有很多部落,第二年的时候,启率领大军越过武夷山脉,进军南方,结果是同样的,武夷山脉南面散落的部落,当然不是夏朝军队的对手,最后只能投降夏朝,当地最大的部落越族投降之后,武夷山脉南面彻底平定了,至此,整个武夷山脉南北的大片丘陵,平原,都归于夏朝的版图,因此,就从开疆扩土来说,启的成就远远超过禹王。
到了太康执政的时候,因为昏庸,整天吃喝玩乐,不但江山丢了,连性命也被后羿拿去了,问题是,羿也是个昏聩的君王,后来走了太康的老路,尤其是得到纯狐之后,朝政几乎都交给了寒浞管理,而寒浞自己就是野心家,勾搭了纯狐之后,在纯狐的纵勇之下,杀死了后羿,自己坐了大王。因为寒浞的本性是贪婪,又忘恩负义地杀死了恩人后羿,所以他虽然占据了夏朝江山几十年,很多诸侯并不听从管理,调遣,他的统治不稳,国内分崩离析的状况一直存在。真正的统治区域只是在黄河流域。
夏朝自身的混乱,导致了归附朝廷不久的武夷山脉南北方,再次独立,虽然没有高举反旗,但是朝贡终止,年终拜觐大王取消,实际脱离了夏朝。
这时候,少康复国了,少康是个有作为的大王,继承了先祖的遗志,不允许祖宗收复的土地,再次流失,亲自率领大军,对于不服从朝廷调令的诸侯,部落进行征讨,于是武夷山脉南北方独立的部落,诸侯,再一次回归夏朝的家庭里,这次回归之后,少康加强了对于他们的管理,命令中原的科技文化进入武夷山脉地区,加上夏朝这个时期的统治者,总体英明,所以倒也没有出现造反的现象,规规矩矩地服从了夏朝的领导。这个时期,因为中原的科学文化进入,这片尚未开发的**,很快出现了脱胎换骨般地变化,不仅在形式上进入了奴隶社会,实质上也进入了奴隶社会,诸侯的力量普遍得到了提高,经济发展快。尤其是稻米的发现,让他们在粮食方面自给自足成为了可能,不久,有人发明了水牛耕地,为提高粮食产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。有了这个根本,诸侯的底气足了。这个时候,他们是真心归附朝廷的,因为归附朝廷益多害少,每年象征性的贡赋形不成部落负担。
但是当廑做大王之后,一切变了,因为廑的昏庸,为了美人而迁都,引发了上苍震怒,降下旱灾,导致强大的夏朝一下子沦落下去,因为银子不够挥霍,不得已,廑只能对诸侯加压,提高贡赋。习惯了低贡赋的诸侯和部落,心有不甘,出现了抵抗情绪,虽然贡赋还交,但是拖拖拉拉,不会及时上缴。当然,廑只是做了八年大王把自己作死了,但是他的继任者孔甲还不如他,更是加紧了对地方诸侯的勒索。本来归心的诸侯,部落,这个时候不堪忍受了,虽然没有举旗造反,但是纷纷断绝了和朝廷的交往,拒绝上缴贡赋。
当然,这些诸侯之所以敢于这样做,是因为当地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发展,朝廷本身虚弱,离他们又远,自然没有能力对他们动武,这个时候的他们,虽然没有组建国家,其实脱离了夏朝的统治。
孔甲死后,皋继位,皋是个不错的大王,但是孔甲留下的江山千疮百孔,经济凋零,他的一生都用来恢复中原地区的经济,政治,对于边远地区的诸侯没有能力收复,皋死后,黄河一带的经济彻底恢复,国力也恢复了八成,如果继任的桀,是个治国的贤王,夏朝的强大就指日可待了。不幸的是,桀的昏庸,淫邪,远远超过他的祖先,最后把江山丢了,而武夷山脉的诸侯和部落看见夏朝彻底堕落,强大夏朝不复存在,首先是越族的诸侯卜良子开始建国,本来越族就是大族,在当地影响力很大,当初启来到武夷山脉南面,征服战争打的最困难的就是越族,因为越族本身是彪悍的氏族。如果朝廷一直强大,自然不敢造反,更谈不上建国了,但是上天给了机会,让夏朝后期连续出现了昏君,他不造反都对不起上苍了。
越族建国之后,迅速吞并了周边的诸侯,实力增长快,有了像武夷山北面进军的计划,但是夏朝的突然垮台,汤的横空出现,让他意识到新的对手诞生了,他知道中原地区根基深厚,只有有个好大王,重新强大起来不难,这个时候靠他一个越国,抵抗强大的中原王朝,有点痴人说梦,最佳选择是和武夷山脉北面的七大诸侯联合起来,因此他放下了蚕食北面诸侯的野心,亲自赴赤族,和诸侯赤龙子联姻,在赤橙黄绿青蓝紫七个诸侯里,赤族实力最大,其余六个诸侯都在看他的眼色行事,因此越候搞定了赤龙子,等于搞定了七个诸侯,所以他才不惜屈尊到赤族拜访。
当然赤龙子也是个人才,早就有独立的野心,只是担心实力不够,在暗中积蓄力量,没有敢公开反夏,卜良子的到来,等于他要杀人的时候,有人递过来一把刀,因此正中下怀,两个人一拍即合,暗中结成了联盟,当卜良子走后,赤龙子派人把其余六家诸侯找来商量,其中橙黄两家诸侯欣然应允,剩下几家虽然各有顾虑,但是并没有人公然反对,这是因为他们对于赤龙子多多少少有些忌惮。
傅聪来到武夷山后,很快了解到了这些情况,知道弱小的紫族当家人属于被挟持的,就以朝廷特使的身份进入了紫族,见到了当家人紫星,紫星听说是新朝的使者,倒也没有怠慢,比较热情地接待了傅聪,酒席之间,傅聪说:“不知道当家的,对于商朝大王了解多少?”
“所知不多,只是听说大王是商人出身,这个桀寿数看来是到家了,居然被商人夺去了江山。”紫星说,显然话里带有蔑视,因为在他们心理,商人是不入流的,既然不入流的汤,可以打败桀,不是证明夏朝的天下该失去了?
“当家的,此言差矣,我家大王乃世代贵族出身。”看见紫星蔑视汤,傅聪无论从需要出发,还是从感情认可,都不可能接受,因此正言厉色反驳是一定的。随后给紫星讲了商族的祖先契,讲了王亥,上甲微和主癸,这几个人在商朝的历史上都取得过不俗的政绩,说完后看紫星的反应。
紫星没有想到商族有这样辉煌的历史,祖先居然是契,契是舜时期和禹时期的名臣,是帝喾的儿子,帝喾是黄帝的重孙子,如此说来,商族不但不卑贱,还是王室正统的血亲,是黄帝真正的后裔,这个出身就无比尊贵了。他们虽然对于王室的情况了解不多,但是黄帝,舜,禹这些人是知道的,看见汤有如此尊贵的血统,哪里还敢小觑,自然就敬重了。
看见紫星接受了自己的讲解,认可了汤的尊贵,傅聪就问:“当家的还会认为商朝取代夏朝是侥幸?”
“当然不,看来鄙人是井底之蛙了,请付大人原谅。”紫星惭愧地说。
“不知者无罪,当家的远离中原不奇怪,只是在下要提醒当家的。商朝已经立国,此时做何选择才是当家的应该考虑的。千万不能一失足成千古恨。”傅聪暗示般地点明,他知道了七候要干什么。
紫星知道傅聪指的是什么,感觉为难,没有回话。他虽然不想和朝廷作对,但是也不敢得罪赤龙子,毕竟朝廷离他们有千里之遥,而赤族就在身边,况且不止是赤族,还有越国,他如果不随他们的意思,只要他们愿意,随时随地就可以灭了紫族,作为当家人,他不能不为紫族的前途着想。
“付大人的意思我明白,当初七家人结拜,曾经说过共进退,我一个紫族是很难独自说话的,因此请付大人见谅。”紫星想了一会,委婉地说。
“当家的的苦衷我自然知道,但是我也不妨明明白白地告诉当家的。现在的商王是有雄心抱负的大王,绝对不会允许诸侯闹独立,任何人叛国都不会有好下场,这点当家的要想清楚。武夷山虽然遥远,但是挡不住朝廷的铁骑。”傅聪正色地说。
二
本来,在傅聪的恫吓和劝说之下,紫星已经有了投靠朝廷的心思,哪里知道,一件意外事情出现逼迫紫星不得不把傅聪交给赤龙子。
原来紫星的总管早已经被赤龙子收买,紫族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脱赤龙子的眼睛,听说商朝的使者傅聪来到了紫族,当然就知道了傅聪的来意,赤龙子命令副手回龙来到紫族要人,紫星虽然不愿意给,但是惹不起赤族,再三权衡之下,交出了人,因为他明白,既然回龙公开要人,就说明,傅聪来到紫族的消息已经被赤龙子掌握,公然拒绝,双方就会撕破脸,以紫族的力量,根本就没有能力对抗赤族,就算朝廷答应帮助紫族,也是远水不解近渴,为了全族的生存,只能牺牲傅聪了。
傅聪被回龙带走之后,关在了赤族的大牢里,本就没有生还的可能,但是他动用三寸不烂之舌,硬是说服了看押他的狱卒,在一个没有星月的夜晚,放他逃走了。按说侥幸逃得性命的他,应该回到谷熟,进入朝廷的怀抱,但是傅聪感觉自己没有完成大王交给的任务,不能够平息七族的叛乱,七族的反叛成为定局,朝廷肯定会出兵攻打,问题是,本身中原人就不适应南方潮湿的气候,对于充满丘陵和水道的武夷环境也不了解,虽然朝廷的军力胜过对方,但是地利的劣势也是明摆着的。因此傅聪就做出了最艰难的决定:留在当地,弄明白当地的地理状况,尤其是道路情况。
这个时候的傅聪不但是被赤龙子通缉的要犯,而且身无分文。他要在活下来的情况下,才可能完成自己的目标,困难是难以想象的。但是为了对得起汤的信任,国家的一统,他决定排除万难也要去做。从此,他就只能一边打工,挣来饭钱,一边暗暗地走南闯北,查看地势,地形和道路,然后在羊皮上绘制出图本,工作量的巨大,生活条件的艰苦,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。接近一年的时间,他没有在房子里睡过一次觉,山洞原野,甚至是马房,就是他主要的栖息之地。为了躲避追捕,还不得不随时随地四处逃跑,经历的苦难真是难以述说。即使这样,他也从来没有想过放弃,用惊人的意志完成了常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
如果把这一年经历的事情写出来,足够汤听三天三夜了,因此讲到自己经历的苦难,挫折,傅聪都是简短解说,但是在座听讲的人,各个精的都冒油,哪里需要他细说,猜也猜到了,因此一阵沉默之后,汤做了重点赞扬,当场封伯,也算是最高嘉奖了。随后命令他回去休息,赏赐给他一处院子,里面还有奴隶佣人,仆人,所以他回到新宅就有人伺候了,在外来朝廷重臣中,伊尹,终古,费晶,辉瑞享受过这个待遇,他是第五个,拥有这个待遇算是朝廷重臣了,荣誉胜过实际,傅聪知足了。
傅聪走后,汤没有赶走重臣,因为讨论的问题涉及到军事,费晶和无量都留了下来。汤问他们,对于越国和七家诸侯的事情怎么办?途径无非是两个,一个是暂时装聋作哑,等待他们举起反旗的时候再动手,这样做是师出有名。另外一个就是趁七候和越国还没有结成一体的时候,立刻出兵,各个击破。两种做法,各有利弊,因此汤交给大家讨论。
“南方的地势,人心,的确对朝廷不利,但这不是我们不出兵的理由,夏朝的先祖启,平定南方的时候,条件不会比现在好,但是启还是出兵了,将包括越国在内的诸侯,收入夏国的版图,夏朝先祖能够做到的事情,商朝朝廷未必做不了。说到困难,只要远征打仗,永远会有。”
仲虺首先发言,态度明显,只要朝廷出兵,不需要理由。商朝既然夺取了夏朝的江山,夏朝原有的土地,人口就应该归于商朝,一寸土地不能少,态度坚决。他是首相,商朝第一重臣,由他定调支持汤出兵,再好不过,汤对仲虺在大是大非面前的表现,从来都是满意的,这次也不例外,因此当仲虺话音落地之后,就用欣慰的目光看着仲虺,眼里都是赞赏之意。兵者,国之大事也,何况这是商朝立国后第一次对内,对外用兵,虽然汤想打,但是却不想独断专行,担心自己考虑不周,误了国家大事。
费晶本来就支持战争的,作为将军,打仗是本能,惧怕打仗的将军,不是汤需要的将军,但是只有匹夫之勇的将军,不会是优秀将军,费晶是拥有全局观念,战略眼光的将军,这或许是汤看重他的地方,开疆扩土,固然是他希望的,但是汤明白,战争开始时候最消耗国家财力,因此在动手之前,一定要对国家财力,有个比较准确地判断,不能因为战争把国家打穷了,所以他在仲虺说话之后,才开始表达自己的意见,因为在费晶看来,仲虺既然主张打仗,说明国家的财力没有问题。
“大王,臣支持丞相的主张,臣以为,某些诸侯之所以没有归心王朝,不一定是他们在怀念旧主,也因为大王过于仁慈,让他们产生了错觉。一般人心理是这样以为的,仁慈的主子不喜欢动刀兵的。因此在臣看来,这个世界上的某些人,就是欺软怕硬,大王作为一国之主,适当地露出獠牙是必须的,没有刀枪做后盾的强大,是羊群般地强大,犹如大厦建立在沙滩上,不可能威慑对手。”
“老将军此言有理,末将同意出兵,愿意为前部先锋。”无量被费晶的话提醒,立刻表明了自己的态度。
看见两位军队干城都同意出兵,汤的心理踏实了很多,毕竟,战争要靠将军去打,将军不怯战,胜利就有了一半把握,心理自然是熨帖的,随后把目光投到伊尹身上,因为到目前为止,伊尹还没有表态,在汤的心目中,每逢大事,必须要听取伊尹的意见。
“臣对出兵没有意见。”看见汤希冀的目光,伊尹进行了表态,随后说:“既然要打仗,就要起到打仗的效果。臣以为,这次出兵,不应该以镇服七家诸侯为目标,应该趁机开疆扩土,把武夷山前后的土地纳入商朝的版图。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,一个是让所有人看看,当商朝取代夏朝之后,土地非但没有减少,反而扩大了,可以为商朝扩大政治影响。第二就是扩大商朝的安全距离,让更多的夷人归化商朝,使华夏民族的文化思维进一步扩大,为后代子孙造福。一个幅员辽阔,人口众多,文化发达的国家,是很多宵小对手不敢轻易**的。”
伊尹的话一目了然,就是要建立一个远比夏朝庞大的国家,从他的志向和职务来说,他的心理一直有个大国梦,这个大国必须比原来的夏朝强大的多,因为汤也是这样想的,因此,开疆扩土势所难免,既然要动刀兵,索性大动干戈,反正是打仗,小打不如大打。
“说的好。”仲虺兴奋起来,他当初之所以放弃部落首领的高位,自愿给汤做臣子,就是想轰轰烈烈地干番事业,况且自己的年龄已经大了,再不努力没有机会了,如果在有生之年能够看见强大无比的王朝出现,那自然是开心的事情。“臣赞同伊大人的主张,不破不立,干就干个大的。”
看见仲虺激动的表情,铿锵有力的话语,费晶和无量也激动了,于是纷纷表示,要把战争规模扩大。面对群情激昂的现场,汤自然要随顺大家的意见,虽然开始的时候,他没有这样想,但是重臣都这样想,说明自己原来的想法保守了,因此立刻表态说:“好,就依众位爱卿的话。打个大仗。孤唯一担心的是,路途遥远,粮草不济。”
“这个大王不用发愁,靠近武夷山的几个重要诸侯,都是商朝建立后被任命的,他们和大王是一条心的,可以就近建立粮草补给基地,臣以为,诸侯们会出力的,至于某些远离战场的诸侯,朝廷没有命令他们自愿帮助朝廷。在臣看来,多数重要诸侯都是商朝的臣子,朝廷虽然没有说,要他们出多少银子,多少物资,但是朝廷这打仗是为了消灭叛军,完成国家统一,他们应该明白道理,不会隔岸观火的,如此一来,财政上不会出现大问题。况且当朝廷军队收复诸侯的时候,可以就地取材,这样就可以减少物资需求。”
仲虺说,原来当他主张出兵的时候,已经计算好了如何解决财政问题,因为他知道,完全凭国库现有的财力,打一场战争不是不可以,但是会掏空国库的,因此,借用诸侯的财力就成为必须的选项。
“仲大人的意见可行,臣附议。”伊尹本来也担心朝廷财力不够,现在听了仲虺的话,感觉仲虺的意见可行,就表示了支持。
“大王,臣有个想法,我们北人不大习惯南方的气候和土壤,是不是在靠近武夷山附近的诸侯那里,临时招募些步兵,这样,朝廷就可以减少带去的士兵,一,可以节省开支,二,可以就地取材,利用南人熟悉南人的优势,等于是在以夷制夷?”费晶说。
“嗯!这个办法不错,主力部队可以从京城的部队里出,其余的支援部队就地取材,不用担心兵力不足了。”汤支持费晶的意见,感觉建议可行。
会议开到这里,大政方针确定,下面涉及到具体实施方案了,因为大动干戈出兵,在商朝是第一次,计划要周密,战争只能胜,不能败,对汤是个巨大的考验,如果成功征服武夷山七家诸侯,国内没有归附的其余的诸侯就会受到震慑,当他们看到商朝的强大军事力量,不再敢蚍蜉撼大树了。失败了,当然会助长这部分诸侯的不安分心理。这个厉害关系,是汤必须考虑的,因此他的心理底钱是必须胜利。
会议结束后,汤把两个儿子叫来,告诉了他们自己的决定,外丙心疼汤,感觉汤年纪大了,还要亲自带兵出征,担心他身体吃不消,就提议自己来代替父亲出征,汤知道外丙的用意,但是拒绝了,因为汤不相信外丙的能力,担心因为主帅的失误,导致战争出现意外,因此还是决定自己亲自领兵出征。
